科普不赚钱才是悲哀!
听到很多这样的话,“辛苦科普根本不会赚钱”,而现实情况也是如此。在国内没有看到因为科普而发了的,甚至了解到一些做科普的人过得并不如意,能够单纯以科普为生的更是罕见。科普是业余爱好、是热情、是荣誉与道德的驱使,似乎这些才是标配,而单纯的获利却被人极力回避。有一种观念认为科普要羞于提钱。果真如此吗?有人经常把三观挂在嘴边,也就是所谓的世界观、人生观与价值观。对于科普这件事,不妨从三观来谈谈一点看法。
所谓的世界观,就是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。世界观是五花八门、每个人都是不同的,但有些认识是有交集的,即共识。当然,共识也是以人群划分的,也同样是各种各样的。有一种共识是通过这样的途径得来的:通过实践的总结、逻辑的思辨及实验的检查得出一些对世界的看法,最终再从这些当中挑选出最简约的那些。通过上述途径获得的共识是目前对世界最透彻的认识,这叫科学知识,这是一种世界观。而这种实践、逻辑、实验及简约化的途径本身也构成了这种科学世界观的基石。
所谓的人生观,就是一个人对生活的追求、对人生的看法。人生观同样是各不相同的,并且根植于一个人的世界观。而价值观则是一个人对人及事物的评判标准。同样,价值观根植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当中,每个人也不一样。很难有两个人有完全一样的三观。就一个人而言,世界观是其它两观的基础,而其它的观念(比如婚姻观、社会观等)则又是基于三观而衍生。当然,一个人的三观未必是完整的,尤其是孩子,因为一切尚在构建中。而成人的三观尽管还会不停地补充或修订,整体的变化不会太大。
我以人本主义(humanism)为自己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基础。人本主义也译作“人文主义”,主张以人为本,不需要超自然力量,通过人的努力来获得人生的价值与圆满。那些对人及人类群体有好处的,尤其是有长久益处的事情,是有价值的,而有价值的东西是应该得到合理回报与鼓励的。
什么是科普?简单地说,传播科学知识、科学方法及科学理念,这就叫科普。因为科学知识有助于人们得出恰当结论、做出正确判断、获得最佳结果,科普当然是有价值的。而有价值的东西理应获得回报与鼓励。钱其实是人类的一大发明,正是基于钱币的交易促进了数学的发展,也正是抽象化的钱币让人们可以深度合作,使得社会能够从群居的部落衍化成现代复杂的“地球村”。赚钱是现代社会获得回报的简洁形式。有价值的东西能够获得回报,或者赚钱,这没什么羞耻的,更是理所当然的。所以,科普有价值,科普能够赚钱,这才是正途。
其实,有价值的东西应该获得回报,但有价值的东西未必能够赚钱,这也是事实。什么样的东西能够赚钱呢?一个基本现象,人们会为满足自己需求的东西付款。一个人满足了其他人的需求,获得了钱的回报,然后再用钱购买能够满足自己需求的东西,经济现象正是由这样的基本事实构成。有价值的东西未必能够满足当下即时的需求,也因此未必能够赚钱。科普能够满足人们知识积累的需求,相比于基本的生理、心理需求,这种认知上的需求不是即时的,对很多人而言,是可有可无的,科普的需求是偏弱的。从宏观来看,科普需求的偏弱又影响了人们整体的科学素养,这又弱化了人们的需求,变成了一种恶性循环。
有价值未必有即时的需求,或者需求未必旺盛,这是其一。另一方面,不管是哪种需求,不能够提供恰当服务但又想从中获利的人始终是存在的,有需求就存在劣质服务的现象,这种欺骗会从根本上影响需求供给的链条。科普需求是比较特殊的一种,它满足的是人们的认知需求。很多杂七杂八的东西会打着科普的旗号,比如中医养生等。人们在认知上有一种排斥现象,即接受一种知识后,往往会排斥其它,比如,对中医养生深信不疑的人,会对以现代医学、营养学为基础的养生知识有抵触。而对知识要有鉴别能力,这恰恰又是科普想要达到的效果。伪装成科普的劣质知识会侵蚀科普的市场,形成不当的需求链,各大电视台的养生节目即为一例。
从三观来看,科普理应赚钱。从现实来看,科普很难赚钱。在现阶段,能够主动投身科普的,似乎只能是受到爱好、热情、道德的驱动了。加之我们有一种不良传统,就是耻于谈钱。因此,“科普不能赚钱”、“科普羞于谈钱”的道德评判似乎也顺理成章了。
其实,赚钱从来不是坏事,真正坏的是用不当手段赚钱!有价值的东西能够赚钱,这样的社会才是良性的。科普有价值而不能赚钱,这才是社会的一种悲哀!高质量的科普理应赚钱成为共识,这才是健康的价值观。如何保证科普的质量,以及怎样让有价值的科普赚钱,这才是良性社会应该有的思考。